2017.11.18
知识点
有机溶剂中毒
职业性有机溶剂中毒,是指劳动者在作业过程中,所接触到的有毒有害的有机溶剂通过呼吸道、皮肤或消化道进入体内,引起身体暂时或永久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。
有机溶剂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。引起急性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二甲基甲酰胺、三氯甲烷、三氯乙烯等,一般多见于石化企业或密闭空间作业;而引起职业性慢性中毒的化学物质主要是苯、正己烷、铅等。
企业如何预防有机溶剂中毒?
企业预防有机溶剂中毒的具体方法
1.优化生产工艺,做好通风排毒。尽量少用或不用含苯、正己烷、三氯乙烯、1,2-二氯乙烷的有机溶剂,以无毒或低毒的化学品代替以上有机溶剂。
2.警示标识。在产毒岗位、车间门口等工作场所,张贴相应毒物的警示标识。
3.定期监测。每年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监测,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。
4.职业健康监护。根据劳动者接触的有机溶剂,针对性进行职业健康检查,并按照检查结果落实职业禁忌证或疑似职业病制度,做好相应的档案管理工作。女工怀孕期和哺乳期需调离苯作业岗位。
5.个体防护。给劳动者发放针对其作业岗位存在有机毒物的有效防护用品,并监督其正确使用。
6.发现疑似职业病人,应暂停原工作,及时住院进行医学观察,并申请职业病诊断。
7.职业病防治培训。提高管理人员和一线作业人员的防范意识,了解职业病防治知识。
劳动者个人如何预防?
根据调查,一线作业人员的防范意识不强,对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的认识不够,没有引起重视,直到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时才悔之晚已。希望广大工人朋友们,提高警惕,多了解防治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,维护自身的职业安全。
作业人员注意事项
1.工作服受到污染,应迅速脱去。
2.皮肤黏膜受污染时,应及时冲洗干净。
3.不在有机溶剂工作场所休息、进食、吸烟。
4.禁止用污染的手进食或吸烟。
5.做好就业前体检和定期职业体检,及时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化,并采取相应的措施。